摘要:1、管道布置一般原则 (1)设计和布置管道时.应尽可能采用新工艺和新技术,并考虑到热能及其他能量的节约和合理利用,也要考虑到废气、废液的处理,防止污染环境造成公害; (2)设计和布置管道时,应通盘规划包括工艺管道、辅助管道、仪器仪表管道和通风采暖
1、管道布置一般原则
(1)设计和布置管道时.应尽可能采用新工艺和新技术,并考虑到热能及其他能量的节约和合理利用,也要考虑到废气、废液的处理,防止污染环境造成公害;
(1)设计和布置管道时.应尽可能采用新工艺和新技术,并考虑到热能及其他能量的节约和合理利用,也要考虑到废气、废液的处理,防止污染环境造成公害;
(2)设计和布置管道时,应通盘规划包括工艺管道、辅助管道、仪器仪表管道和通风采暖等系统管道在内的所有管道,不可顾此失彼;
(3)管道除能满足机器设备及整个系统正常运行外,还应适应开工、停工和事故处理的要求,备有必要的旁通管道或采取其他措施;
(4)布置管道时,应了解建筑物、构筑物和设备的特点,以便合理可靠地安装固定管道;
(5)设计和布置管道时,应在满足生产操作和工艺流程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紧凑,避免繁琐,防止浪费。
2、管道敷设方式
(5)设计和布置管道时,应在满足生产操作和工艺流程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紧凑,避免繁琐,防止浪费。
2、管道敷设方式
一般可分为明设和暗设两种。
(1)明设
明设主要是架空敷设,其优点是:安装方便,便于检修,易于填添和修改管道,可避免形成死角,适用于输送任何介质,且可根据管道外表涂色来识别管内所输送的介质,其缺点是占据空间大。
明设有以下几种方式:
① 沿墙敷设
沿墙敷设,安装方便,占据空间小,也节省管架材料;但易遮档窗,不可有较大振动,管道数目也不宜过多。它主要是敷设于窗台下、两个窗户之间和窗子上
方与梁底下方的中间地带。
② 沿柱敷设
沿柱敷设,可承受轴向推力和振动,便于安装固定,但管架耗费钢材多,如柱间距较大时,安装小直径管路尚需吊架。
③ 沿设备敷设
在较大的钢制设备上可采用,当设备距四周墙、柱较远,所需布置管道离地面、楼板面甚高时,可沿设备外璧敷设,多采用垂直敷设,但设备应能承受管道的载荷。
④ 沿操作台敷设
与操作台上的设备相连接的管道,可沿操作台或在台下敷设。
⑤ 沿地面或楼板面数设
沿地面或楼板面数设可缩短管道长度,但不应阻挡通路,必须穿过通路时则应设置保护单。沿地面或楼板面数设的管道,其最低点应比地面或楼板面高100~150mm。
⑥ 楼板下敷设
应沿主梁敷设,而避免吊在楼板下,当每个吊架的负载低于100kg时也可吊在楼板下。楼板下敷设,其管道少拐弯,长度较短,管道也允许有较大位移,建筑物施工时可预埋钢板或吊环。但管架较长.占据空间较大,且安装固定支架较困难。
(2)暗设
可采用埋地敷设和在管沟中敷设两种。
① 埋地敷设
埋地敷设,其优点是不阻挡通路,不占据空间:距离短,不需要管架,因而节省材料和安装费用。其缺点是不易发现管道的跑、冒、滴、漏;检修十分不便;易受地下水侵蚀,填添或修改管道很困难,且不便于安装阀门或仪表。因而仅适用于符合下列条件者:
a 输送无腐蚀性、毒性、爆炸危险,且粘度较小的液体,如上、下水;
b 所输送介质系低压、常温;
c 停送时,管道内不会产生介质沉淀、结晶、凝固等现象;
d 不需经常检修;
e 管道本身有足够强度可承受上层压力。
② 管沟中敷设
管沟有人可站立行走进行安装检修的可通行管沟(用于室外、距离长、经常检修的管道)、人不能站立安装和检修的不通行管沟和介于两者之间的半通行管沟等三种。
管沟敷设,适用于不宜沿地面或埋地敷设,且又不大可能架空明设的管道。对不通行管沟,最小深度为0. 45m,管子外表距沟底、顶及侧壁的净距和两条管边净距均不应小于0. 15m,且不允许布置成双层或多层;对半通行管沟,其净高通常<1.6m,通路宽度为 0.6m左右。管沟底应有≥0.002的纵向坡度,管沟截面底部也应有0.05的坡度,在管沟最低处应设置水笠子。当低于地下水位时,应采取措施排水。
文章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