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齿差摆线针轮行星传动的齿廓+二齿差传动摆线轮齿廓的修顶

2014-08-05 16:38 作者:管理员11 来源:未知 浏览: 字号:

摘要:传动比i=17,特别是i=11的摆线针轮行星传动采用传统的一齿差齿形时,理论上同时啮合传力齿数(约为针轮齿数的一半)本来就不多.为了形成必要的啮合间隙以补偿制造安装误差和满足润滑要求,摆线轮齿经过等距或移距修形后,则同时啮合有效传力的齿数就会更少.从

    传动比i<=17,特别是i<=11的摆线针轮行星传动采用传统的“一齿差”齿形时,理论上同时啮合传力齿数(约为针轮齿数的一半)本来就不多.为了形成必要的啮合间隙以补偿制造安装误差和满足润滑要求,摆线轮齿经过等距或移距修形后,则同时啮合有效传力的齿数就会更少.从而使承载能力降低,并容易产生胶合。为了克服一齿差在小传动比时的弱点.日本和我国相继开发了二齿差摆线针轮行星传动。该传动能有效地增加同时啮合传力的齿数.使小传动比摆线针轮行星传动的承载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同时也使小传动比摆线针轮行星传动齿面易胶合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二齿差传动齿廓形成

齿顶相互削去后的非整支外摆线来看.就形成了周节为p/2的二齿差的理论齿廓,同理也可得到非整支的短幅外摆线的二齿差理论齿廓,后者的等距曲线即二齿差摆线针轮行星传动摆线轮的实际齿廓,它可与针齿数也增加一倍的针轮相啮合,见图9.3-19。当然,按此原理也可实现三齿差,但三齿差虽齿数增多,齿高也会削去很多,往往承载能力反而不如二齿差。
二齿差摆线针轮行星传动
二齿差传动齿顶圆计算

    如图9.3-19所示,由于“二齿差”传动中摆线轮的齿形是由两条相位相差半个周节的“一齿差”摆线轮齿形相交而形成,故其齿顶为一尖点。由于尖点使齿廓顶部强度不足,还会在传动中引起嗓声,因此需要优选一条与齿形工作部分圆滑相连的修顶曲线修去齿顶尖点。
    (1)未修顶时齿顶圈半径的计算
    见图9.3-20,两条短幅外摆线的等距曲线的交点A就构成了二齿差摆线轮的齿顶。
    由图9.3-20知

又由通用的摆线轮齿形方程式(9.3-9)可得:

    (2)修顶曲线参数的选择
    比较实用的修顶方法是优选另一条短幅外摆线的等距曲线作为“二齿差”传动摆线轮的修顶曲线,如图9.3-21所示,曲线MAN是二齿差传动摆线轮修顶前的齿廓,曲线EKK'F是优选出来的另一条短幅外摆线的等距曲线,它与前一曲线MAN相交于K, K'两点,二条曲线在交点切线的夹角很小。显然.若用短幅外摆线的等距曲线EKK'F的KK'段修去原二齿差传动摆线轮的齿尖.而作为摆线轮的顶部曲线,则在展成法摆线磨齿机上是很容易实现的理想修顶曲线。
    优选修顶用的短幅外摆线的等距曲线EKK'F参数的方法与前面2.4节所述优选复合齿形顶部曲线参数的方法基本相同。应注意的要点如下:
    ①为使修顶曲线与原二齿差工作齿廓相连处(图9.3-21中的K与K'点处)较光滑的过渡,在优选修顶曲线时,可采用复合齿形优选顶部曲线相同的方法,把两条短幅外摆线的等距曲线交点K处的切线夹角作为目标函数F,使其极小化。通常要求在交点的两切线夹角不大于6°。
二齿差传动摆线轮的修顶曲线

    ②为在展成法摆线磨齿机上一次修完所有齿顶,修顶短幅外摆线的等距曲线参数摆线齿数通常应选为二齿差摆线轮实际齿数Z'c的2倍或3倍。
    ③ 修顶曲线的偏心距a2应符合摆线磨齿机的偏心距系列(单位mm).通常可在0.75、1.0,1.25、1:5及1.75这几个数值中按a值大小选

    ④为使磨齿砂轮有合理寿命,修顶曲线参数中的针齿半径rrp2不应过小,通常可取

    ⑤ 修顶曲线不得产生顶切,其约束条件为

求修顶曲线参数的计算机程序框图

    ⑥ 修顶曲线的起始点K应在有效传力轮齿的最远啮合点(如图9.3-21中的G点)之外,以保证有足够的同时啮合传力的齿数,通常设计时,应争取有4、5个齿同时啮合传力。设对应于啮合点最远的针齿相对于转臂的转角(啮合相位角)为φG,而摆线轮工作齿廓与修顶曲线交点K处的啮合相位角为φk,则上述要求可写为如下的约束条件

    ⑦在修顶起始点K(见图9.3-21)以前,二齿差传动摆线轮的工作齿廓MK不得与修顶曲线相交.以保证工作齿脚MK的正确齿形。此点可写为约束条件:


二齿差传动摆线轮修顶实例图

(责任编辑:laugh521521)
文章分享:

标签:
版权所有: 非特殊声明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三晖机械科技